去英国读中学,意味着家里至少要准备200万的留学费用,也意味着孩子独立承担国外生活学习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这究竟是福,还是负担呢?其实每一位经历过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而纵览目前留学热潮,低龄留学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阶段,就拿英国低龄留学来说,口碑非常不错。如果您想了解英国留学申请更多信息,请参考:英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从学习情况说:
如果要说我两年高中最难忘和感恩的学校经历之一,我一定会讲到参加的学校经济协会。在学校经济协会,我和好朋友们每周都组织一次经济辩论,讨论经济课题。比如说讨论Will automation create more unemployment or not, does anti-sweatshop movement help labour in developing economy, does welfare state trap people in poverty等等。
所有的经济学讨论锻炼了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反应能力,锻炼这些综合的经济能力帮助我更好地做经济知识输出,思考的角度也更广了。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表现的像英语母语者和其他老练的同学一样,能够清晰表达论点,时刻做出回驳,快速搜集数据做统计和证明观点,但是多亏了大家的包容和帮助,我在一整年中进步飞速得到了很多成长。除外,我后来还参加了相当多次论文比赛,在半年里面写了很多论文让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了重要的时事问题,也以非常高效的方式加强了我的经济写作能力。
我认为,去英高的同学一定要抓住机会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做有意义的社团和活动,不要一开始因为英文能力的缺陷把自己禁锢在固有的舒适圈里。刚开始虽然会遇到很多挑战,也可能退缩,但是主动出击,训练自己的薄弱点才能真正锻炼能力!
然而我进了学校之后发现其他学经济的学生基本从gcse甚至更小就已经学过基础的经济知识,还很熟悉写essay的思路了。我引以为豪的“熟练的掌握”,事实上只是他们most basic的掌握水平,再加上我当时也不了解alevel economics exam technique,我的考试成绩也很普通。我意识到和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
曾经我为自己经济上普通的成绩非常焦急和沮丧,但我现在要非常感谢当时这个挫折让我猛然意识到,理论经济知识在实际的运用(如论文和经济辩论里的输出)是经济极为关键的一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确认我经济学系的问题就是出在“输出应用”这个点上面,并且在确认了问题之后刻意的练习和解决它。
我当时有一份essay作业一道20分的essay只能得7分,我的同学第一遍就能写18分。我就同一份essay重新提交了3次,终于能每一个20分的essay都改到120分。这些很令人沮丧而且耗费时间的过程实际上是宝贵的礼物,因为不仅我的写作技巧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我确切的了解到了改分和提升的过程,我能更清晰的和人讲清楚该怎么提高和改进问题。经过一整年alevel经济学习的改进,很多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我也获得了我感到满意的ASlevel 预估考试mock exam经济成绩(英国高中去年成绩是预估的),两份paper都高过了93分。我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练习的过程,我后面考ecaa和剑桥经济系拿到面试邀请都会是天方夜谭。
从生活情况说: